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论)
Mahāyāna- śraddhotpāda-śāstra, attributed to Aśvaghoṣa [lang id =1028]馬鳴 (without sufficient evidence), tr. by Paramārtha A.D. 553 and Śikṣānanda between 695-700; there are nineteen commentaries on it. It is described as the foundation work of the Mahāyāna. Tr. into English by Timothy Richard and more correctly by T. Suzuki as The <Awakening of Faith>.
* * *
全一卷。 又稱起信論。 相傳為印度馬鳴菩薩所造, 南朝梁代真諦所譯。 本書闡明如來藏緣起之旨, 及菩薩、 凡夫等發心修行之相, 繫從理論、 實踐兩方面歸結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 為佛教思想的重要入門書。 全書分五篇, 第一因緣分, 舉出八分以叙述造立本論的因緣, 是為‘序分’;第二立義分、 第三解釋分、 第四修行信心分, 此三分為本論的‘正宗分’。 立義與解釋二分闡明‘一心’、 ‘二門’、 ‘三大’的理論, 修行信心分則說明‘四信’、 ‘五行’的實踐法門。 所謂‘一心’, 即指絕對的一心, 此一心即為眾生心, 亦為如來藏(真如)心;蓋世界萬有皆為真如之顯現, 一切眾生本來亦常住於涅槃之中。 所謂‘二門’, 即指‘心真如門’與‘心生滅門’。 真如門即為絕對的真如, 即闡說眾生心性的‘本體’不生不滅, 遠離言說之相, 畢竟平等而常恆不變。 又包含‘依言’、 ‘離言’二種。 於生滅門中則揭示眾生心性之‘現象’即為真如緣起。 生滅門又分流轉門、 還滅門二種, 流轉門中揭出‘阿賴耶識’一詞, 說明此識乃‘生滅’與‘不生不滅’所和合的非一非異之識, 并由此所謂真妄和合之阿賴耶識生起三細(無明業相、 能見相、 境界相)、 六粗(智相、 相續相、 執取相、 計名字相、 起業相、 業繫苦相)、 五意(業識、 轉識、 現識、 智識、 相續識)、 六染(根本業不相應染、 能見心不相應染、 現色不相應染、 分別智相應染、 不斷相應染、 執相應染)而流轉於迷界;還滅門則繫自迷界之中, 依十信、 十住、 十行、 十迥向、 十地等階次之修行, 而還至涅槃真如界。 所謂‘三大’, 即指體、 相、 用三者。 所謂‘四信’, 指虔信真如與佛、 法、 僧三寶。 所謂‘五行’, 指篤行布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止觀。 第五勸修利益分, 舉示受持本論者可得廣大利益, 是為本論之‘流通分’。 清季末年, 由於楊仁山的提倡, 數十年間, 此書風行天下。 民國初年, 梁啟超以日本人研究的結果, 譯撰為《大乘起信論考證》一書, 結論認為此書是我國先民所作, 譽之為傑出的思想論著, 引為我民族文化之光榮。 歐陽竟無、 呂秋逸、 王恩洋等亦認本論為偽書, 歐陽竟無在《楊仁山居士傳》中謂: ‘起信論出, 獨幟法壇, 支離籠統之害千有余年, 至今不息。’ 王恩洋在《大乘起信論料簡》一文中更謂: ‘夫斯論之作, 固出於梁陳小兒, 無知遍計, 亦何深罪! 特當有唐之世, 大法盛行, 唯識法相因明之理, 廣博精嚴, 甚深抉擇, 而此論乃無人料簡, 靈泰、 智周之徒, 雖略斥責而不探討, 貽諸後世習尚風行。 遂致膚淺模棱, 剡盡慧命, 似教既興, 正法以墜, 而法相唯識千余年來遂鮮人道及矣!’而太虛大師是佛教領袖, 八宗并弘, 為維護《起信論》在佛教中的地位, 乃領導武昌佛學院同仁, 各撰文駮斥對方, 這就引發了一場‘大乘起信論論戰’。 ‘內院’、 ‘武院’同人, 都參加了這場筆戰。 《起信論》的問題究竟發生在什麼地方呢? 起信論之失, 在於: ‘真如緣起萬法, 且為受熏體’這一部分。 按、 真如為超言絕慮, 不生不滅之理體, 而《起信論》謂: ‘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 非一非異, 名為阿賴耶識。’ 又謂: ‘真如淨法, 實無於染, 但以無明而熏習故, 則有染相。’ 如果說真如可與生滅和合, 可以受熏, 則陷真如於生滅無常之過, 那就不成為真如了。 歐陽竟無於《唯識抉擇談》一文中謂: ‘起信論不立染淨種子, 而言熏習起用, 其熏習義亦不成。 ……其不立正智無漏種子也, 則於理失用義, 於教失違楞伽……起信無漏種, 真如自能離染成淨, 乃合正智與真如為一, 失體亦復失用也。 ……’事實上, 《起信論》確是一部偽書, 是北地論師, 於地論宗興起之後, 依據菩提留支所譯的十卷本《入楞伽經》所造的。 在《入楞伽經》中, 一方面把如來藏視為同體, 一方面又視為異體。 在卷七《佛性品》中, 一方面直稱阿賴耶識為‘如來藏阿賴耶識’一方面又謂: ‘如來藏不在阿賴耶識中, 是故七種識有生有滅, 如來藏不生不滅。’ 以上這兩種論述, 《大乘起信論》繼承了其‘同體論’, 視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為一體, 包括染淨兩種因素, 故曰: ‘依如來藏故有生死, 依如來藏故得涅槃。’ 而後來的攝論師受‘異體論’的影響, 建立九識――於阿賴耶識之外另立清淨的庵摩羅識。 地論宗興起, 分為相州南道派與相州北道派, 這兩派在理論上并不一致。 有謂, 《起信論》之撰述, 目的在調和兩派理論上的差異。 是否如此, 尚有待於耑家的考證。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2013.

Игры ⚽ Нужно решить контрольную?

Look at other dictionaries:

  • 대승기신론 — 大乘起信論 …   Hanja (Korean Hanzi) dictionary

  •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ayana — Mahāyāna Buddhism …   Wikipedia

  • Store consciousness — The Eight Consciousnesses (Sanskrit: IAST|Aṣṭavijñāna , from IAST|aṣṭa eight and IAST|vijñāna consciousness ) are a concept in the doctrine of the Yogacara school of Buddhism. They enumerate the five senses, supplemented by the mind (manas), the… …   Wikipedia

  • Yang Wenhui — (zh tspw |t=楊文會 |s=杨文会 |p=Yáng Wénhùi |w=Yang Wenhui; 1837 1911) was a Chinese lay Buddhist reformer who has been called The Father of the Modern Buddhist Renaissance . His courtesy name was Rénshān (仁山). He was a native of Shídài (石埭) county… …   Wikipedia

  • Sentient beings (Buddhism) — Sentient being is a technical term within English Buddhist discourse and worldview. Different Buddhist schools, yana, key meditators and scholars, as well as texts, commentaries, teaching tools, and analogies provide a widely varied view of the… …   Wikipedia

  • Asanga — et Maitreya Asanga, IVe siècle, moine bouddhiste gandharais, originaire de Puruṣapura, actuel Peshawar, est l’un des fondateurs de l’école yogācāra avec son demi frère Vasubandhu et Maitreyanatha. Ce dernier auteur est en général assimilé par la… …   Wikipédia en Français

  • Asaṅga — Asanga Asanga et Maitreya Asanga , IIIe Ve siècle, moine bouddhiste gandharais, originaire de Purusapura actuel Peshawar, est l’un des fondateurs de l’école yogācāra avec son demi frère Vasubandhu et Maitreyan …   Wikipédia en Français

  • Yang Wenhui — (ch.trad : 楊文會 ; ch.simp. : 杨文会; pinyin : Yáng Wénhùi), prénom social Rénshān (仁山), 1837 1911, est un laïc de la fin de la dynastie Qing qui joua un rôle important dans la résurrection des études bouddhistes chinoises. Lettré …   Wikipédia en Français

  • Eight Consciousnesses — Part of a series on Buddhism Outline · Portal History Timeline · Councils …   Wikipedia

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

Direct link
Do a right-click on the link above
and select “Copy Link”